思考正是认识事物的根由,只有认识事物的根由,感觉才能上升为认知,才不至于迷失,才会变为实体,开始放射出内在的光彩。
——《悉达多》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1877年出生于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黑塞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其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作品简介:
《悉达多》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22年。这部作品以古印度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悉达多的心灵历程,展现了对人生、宗教和哲学的深刻探索。
悉达多,一个年轻的婆罗门贵族,为了追求心灵的解脱,放弃了优裕的生活,踏上了寻找真理的旅程。在旅途中,悉达多经历了苦行僧般的生活,体验了世间的爱欲与财富,甚至一度沉溺于世俗的享乐。然而,这些经历并未使他找到真正的满足。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反思后,悉达多最终在河流的启示下,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和自我的本质。
黑塞通过悉达多的故事,传达了这样一个观念: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外在的寻求,而在于内心的觉醒。悉达多的成长过程,是对自我不断探索和认知的过程,也是对生命本质逐渐领悟的过程。
推荐理由:
《悉达多》是一部融合了东方哲学思想与西方现代主义叙事技巧的作品。黑塞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和象征手法,描绘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心灵觉醒过程。该书不仅是对佛教思想的一种独特解读,更是对人性本质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黑塞笔下的悉达多形象,鼓励读者直面人生的矛盾与困惑,勇敢地走向自己的精神觉醒之路。
就像悉达多在书中的旅程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悉达多》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让我们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现心灵的觉醒。阅读《悉达多》,就像照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内心的渴望和挣扎。悉达多的每一次选择和转变,都是我们对自己生活的一次深刻反思。
读后有感:
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巴纳姆效应。指的是人容易被外界信息所干扰,习惯用他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而忽视最真实的自我。而自我知觉就是不断摆脱外界的影响,了解自己内心的过程。我们观察别人的思想,吸收别人的思想,却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最终追逐的是别人的影子。思想成为他人的影射,却从来都不是我们自己。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明明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正如书中所说:“大多数人仿佛一片落叶在空中翻滚,飘摇,最后踉跄着归于尘土。”极少数人才能如同天际之星,一生沿着固定的轨道运行。
“真正的幸福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投入生活即是真正的修行。”悉达多在告别乔达摩之后,继续走上了求道之路,即使知道独自一人,仍要继续走下去。他开始用心感受万物,沉醉于尘世,沾染了世人的贪婪与懒惰,堕落于世俗的爱意与财富。他开始厌恶自己,但在即将自杀之际猛然惊醒,他意识到只有经历过心理和生理上的真正体验,才能做到真正的断绝。
“真正的自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悉达多教育自己的儿子,不想让他去接受尘世的洗礼,害怕他走自己的老路,不断束缚他,可束缚的终究只是肉体,束缚不了灵魂。有很多事就算是有经验也避免不了的,必须要自己去亲自感受。最后老船夫道别了他,他也与好友在暮年之时再次对话,最终如梦初醒,他还是他,但他也不再是他了。悉达多的成长过程,是对自我不断探索和认知的过程,也是对生命本质逐渐领悟的过程。它让人们认识到,人生是一场修行,我们要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学会接纳自己,拥抱生活。在这场旅程中,我们终将找到心灵的归宿,实现真正的自我。
金句鉴赏:
1、这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但它也是动物,也是神灵,甚至还是佛陀。我并不会因为他变为这个和那个而爱它,而是因为它是一块石头,它蕴含着世间万物,它在我眼中是一块石头,我才爱它。
2、他夺走了我的朋友,这个朋友原来听我的,现在却信奉了他,原来是我的影子,现在变成了他的影子。
3、思考正是认识事物的根由,只有认识事物的根由,感觉才能上升为认知,才不至于迷失,才会变为实体,开始放射出内在的光彩。
4、意义和本质并不在事物的什么地方,而就在事物的内部,在万事万物的内部。
5、一个人读一篇经文,探寻它的秘密,他就不会藐视那些词语和字母,称它们为假象、偶然和没有价值的皮壳,而是要仔细阅读它们,钻研和热爱它们。
6、我唯一想做的是失去热爱这个世界,而不是去蔑视、厌恶世界和我自己,而应该要带着爱、赞美和尊敬去对待自己和这世间的一切。
好书寻找:
条码号:D1138126
索引号:I516.4/H328
图书馆当前所有馆藏地点:二楼书库
(图管会:张鹏程)
审核:左果洞
审编:刘尚兵
终审:向秀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