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由于死亡的缘故,我们活着的火花就会在某一个小时如此明亮地发着光芒。
——赫尔曼·黑塞《荒原狼》
作者简介:
赫尔曼·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于德国小城卡尔夫市,1962年8月9日去世,享年85岁。黑塞才华横溢,擅长写作,爱好音乐与绘画。他以小说闻名于世,同时也是出色的诗人和散文家。代表作有小说《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诗集《浪漫之歌》、散文集《堤契诺之歌》等。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
黑塞的创作生涯始于诗歌,他的诗歌中充满了音乐节奏和民歌色彩的浪漫气息,表现出对旅行、自然和朴素事物的爱好。他的小说也常常具有田园诗风格的抒情气息,象征意味深远,被认为有“超现实主义”风格。
作品简介:
《荒原狼》是作家赫尔曼·黑塞所著作的长篇小说。《荒原狼》是黑塞的代表之作,亦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荒原狼》通过对个人精神疾病的讲述,展示出现代社会中人性遭到分裂的恶果。无家可归的哈里,像一只狼一样被无情追猎,被精神疾病折磨。哈里在与赫尔米娜、帕布洛、玛丽亚等几个重要人物之间的交往中走向了人生的两难,陷入了生命的绝境。最终他又从歌德、莫扎特等“不朽者”的崇高思想中得到启发,摆脱绝望,重新回到现实生活。小说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味深远,被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
推荐简介:
《荒原狼》的故事设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魏玛共和国时期,此时的社会动荡不安,传统价值观受到剧烈冲击,知识分子普遍陷入精神困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黑塞通过运用自传体与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充分展现了这一时代的堕落和罪恶,并在以哈里为代表的“荒原狼”身上展现出个体灵魂的苦难和困境。哈里的精神危机和自我救赎的故事,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性分裂的恶果,展现了个体在堕落时代中寻求精神救赎的心路历程,这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探索为现代文学提供了新的范例。
读后有感:
在《荒原狼》中,哈里是个正直的作家,他鄙视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常常将自己隔离于世俗之外。他生性喜静,孑然一身,妥妥一个脱离了世俗的“局外人”。在他身上,兼具“人性”和“狼性”,这让他的性格显得有些分裂,一面是温暖的,一面又表现出漠然。他自称为“荒原狼”,四处漂泊,像一匹孤狼一样惨淡地活着,偶尔瞥一眼周围井然有序的生活,内心感到一丝羡慕,一点温热,但也只是远远望着,好像那是另一个世界,一个并不属于自己的世界。他将这份孤寂,视为自己的命运。
在读《荒原狼》这本小说时,我领悟到了一种人性的矛盾与真实。当一个人独处时,他一定是最真实的,而一旦现身人群中,就多了表演的成分,失去了本色。“荒原狼”不擅长表演,也不屑于表演,他活成了不被世俗接纳的样子,却也活成了自己最真实,最想成为的样子。
现实当中,有些人为了合群而合群,人云亦云,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有些人为了追名逐利,在名利场中打转,逐渐迷失自己;还有一些人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正常”,舍弃自己的个性,自愿融入不适合自己的圈子……这些为了满足更多的欲望,而变得陌生的人,最终都会弄丢灵魂中最纯粹宝贵的东西——真实的自我。就像黑塞说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匹甘于孤独却又渴望被理解的荒原之狼”。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这部小说中看到自己挣扎的影子,摆脱迷茫,找到选择的方向。
金句鉴赏:
1、我遗憾的是现在的日子,为那些什么都没能带给我,甚至连让人觉醒的冲击都没有,只能迷失在处于消极状态的所有数不清的时辰和岁月之中。
2、少数挣脱羁绊的人无条件地追求他们的回报,最后辉煌地走向毁灭。他们戴着荆棘的花冠,这种人是为数不多的。而那些仍然受市民思想制约的人,他们的才能从市民阶层获得极大的尊重,对他们开启了一个第三王国,这是一个虚幻然而却有主权的世界,真是幽默。
3、每次撕掉一层面具之前,每当一个理想破灭之前,总能感到这种可恶的空虚和静止,感到致命的压迫、寂寞与孤独,与他人不再有关系,掉进了无爱和绝望的荒凉、空洞的地狱,就像我现在又一次不得不经历着这一过程。
4、如果我们有一门与人类的勇气和责任有关的科学,而它不只是生命现象的过程。如果我们有类似人类学或心理学那样的科学,那么,这些事实肯定会为每一个人所熟知。
5、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消灭死亡?不——我们活着是为了惧怕它,然后又重新爱上它,正是由于死亡的缘故,我们活着的火花就会在某一个小时如此明亮地发着光芒。
6、一个人应该为所遭受的苦难而感到骄傲,所有的苦难都会提醒我们拥有最宝贵的财富。
好书寻找:
条码号:D0046591
索取号:I516.45/H375/2
图书当前所在馆藏地点:三楼南侧书库(I-Q)类
(图管会:张慧)
审核:左果洞
审编:刘尚兵
终审:向秀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