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东西谁都可以有,而我的心却为我独有。
——《少年维特的烦恼》
作者简介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 — 1832年3月22日),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是魏玛古典主义的主要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歌德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戏剧、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等。
作品简介
这是一部深刻描绘了青年爱情与心理挣扎的小说。小说通过一系列的书信,细腻地展现了主人公维特的生活、情感历程以及他最终的悲剧命运。维特,这位充满激情而又敏感的年轻艺术家,因公务的缘故来到一个小镇,并在那里邂逅了他深爱的对象——绿蒂。
绿蒂是一位温柔、聪明的女子,但她已经与一位名叫阿尔伯特的稳重绅士订婚。维特与绿蒂迅速成为好友,但他对她的感情远远出了友谊的范畴。维特在信中详细地描述了他对绿蒂的深情以及这无法得到回应的爱情给他带来的痛苦。他的情感日益强烈,却无法改变绿蒂的婚约。维特的情感困扰不仅源于他对绿蒂的爱情,还因为他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他敏感多思,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艺术和美有着独特的追求。然而,社会的现实和他人的不理解让维特感到孤独和绝望。
随着故事的发展,维特的情感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他的行为也逐渐变得极端。他试图通过工作、旅行和社交活动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但都无法摆脱对绿蒂的思念。最终,维特的情感走向崩溃,小说以他的自杀作为悲剧性的结局。
推荐理由
有人说,每一个少年都应该读一读《少年维特的烦恼》,同时也有人说:“维特是替歌德去死的。”歌德在写此书的时候,正如所有的年轻人一样,他迷茫、压抑,做着不喜欢的工作,过着被安排好的人生,不能随心所欲,不能自由追寻自己想要的一切;于是,歌德拿起了笔,只用了四周时间就完成了这部作品。书里不仅是一个少年的悲剧人生,更是一个青年反对封建,渴望解放,却又逃不出命运,在令人窒息的环境中苟延残喘的消极人生。维特一直对封建统治阶级有着深刻又清醒的认识,他对现实不满,他想斗争却又缺乏力量,这种矛盾一直折磨着他。他的情绪从刚开始的愤怒,到被施加了一层层束缚后的焦虑和苦恼,最后到无法改变的绝望。维特的心理描写,和现实中的歌德如出一辙。
人类有着一股永不停歇的冲劲,每个人都不安于现状,渴望改变自身或影响他人。然而,正是这股冲劲,让人们在一个相对窄小的世界里忍气吞声地活着、拼搏着,对兴趣之外的事情往往不闻不问。小图认为,书中的这段文字,它既是歌德所在时代少年内心最真实的反映,也道出了青年人在实现自我道路上所经历的深层热情与孤独,同时预示着一场思想的变革。作为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深刻探讨了人性的多面性,尤其是关于爱情、激情与理智之间冲突的描绘,引人深思,令人久久难以平复。
读后有感
维特是一个德国的少年,他热爱自然,又多才多艺,善琴能舞,懂诗画。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他深感压抑,于是逃往乡村寻求解脱。在那里,他结识了少女绿蒂,并热烈地爱上了她。维特对爱情的追求是真挚的,“爱情是对一个人最彻底、最高的承认。”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理解——他认为爱情是对一个人全面的接纳和最高的认可。然而,维特也是可怜的,因为他虽然热爱这个世界,却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他深爱绿蒂,但最终却失去了这最后一根稻草。小图认为,许多人在读这本书时都有同感。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烦恼:学业的压力,父母的斥责,还有一些不得不处理好的人际关系。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磕磕绊绊,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困难而去放弃自己的人生。我们不能是维特,但是我们可以是歌德,从困难中走出,迈向更远的未来。就如尼采所说的:“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加强大”。
金句鉴赏
1、我们精神的禀赋,便是能预感到混沌和黑暗,对此我们却毫不知晓。
2、心灵的平静是非常珍贵的,它本身就是快乐。
3、这样的爱情,这样的忠诚,这样的激情绝非文学的虚构。它确实存在着,这样纯真的爱情就存在于我们称之为没有教养的粗人的那个阶级之中。
4、这个世界到处都一样,劳碌和工作换来报酬和欢乐,但是这些于我又有何用?
5、我们只有具有共同的感受,才有资格来谈论一件事。
好书寻找
条码号:D1061374
索取号:I516.4/D210
图书当前所在馆藏地点:二楼书库
(图管会:张鹏程)
审核:左果洞
审编:刘尚兵
终审:向秀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