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饮冰室主人。广东省广州府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有《饮冰室合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新中国未来记》等。
胡越,民国时期学者,其作品《王阳明》由中华书局在1925年三月出版。
王勉三,民国时期研究王阳明的著名学者,其《王阳明生活》一书,被后来出版的许多王学著作广泛引证,影响很大。
释太虚(1890-1947),中国现代高僧。俗姓吕,本名淦森,法名唯心,别号悲华,浙江崇德人,光绪三十年于苏州平望小九华寺出家。抗战胜利后,任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
作品简介
《王阳明传》由胡越的《王阳明》、王勉三的《王阳明生活》、梁启超的《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和释太虚的《王阳明论》四部分整理编集而成。书中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王阳明生平的叙述,且包含胡越对阳明学的体悟评说;第二部分主要是对王阳明生活方面的记述,对王阳明的家庭、童年、仕途以及晚年生活均有描述;第三部分为知行合一之教,梁启超从教育和学术的角度对王阳明心学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阐明;第四部分则是释太虚结合了佛、儒、道各家的理论、思想后对王阳明论的分析。
本书中梁启超、释太虚的点评是全书的精髓。梁启超作为第一批初步接受西方思想的中国人,能够对比西方黑格尔等哲学思想,从认知和物理角度剖析王阳明学说,引经据典,全面且客观。释太虚则将王阳明的成就归结于其实现的三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龙场悟道,能够发现真理;第二次飞跃是能持养之,也就是能够时时刻刻坚持致良知;第三次飞跃是能实施之,能够充实之,也就是知行合一。这是一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观点,既有禅宗的顿悟,又有依道而行的自觉,更有反复精进的态度。
推荐理由
王阳明一生曲折,冒死劝谏却被廷杖四十,万里流放贵州龙场,舍生忘死平定叛乱。即使经历如此坎坷,王阳明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大儒。他提出的“心即理”、“致良知”及“知行合一”三个方面的理论,相互联系,构成了其思想的主体,创立了别具一格的阳明学派。
王阳明的心学坚持“仁者与万物一体”,并强调小我统一于大我的历史责任感。希望大家读过这本书,去了解王阳明的一生,理解他的“我心即理”、“勇者无惧”和“智者坦荡”,用心体会这些精神和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内在的动力源泉,知行合一,致良知。
读后有感
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明成化八年的九月,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书香门第,年仅十岁,他便立志要成为名留千古的圣贤。十九岁时,王阳明践行了朱熹的“格物致知”,他格竹七天七夜,只为格出圣人之理。经历了两次落第后,28岁的王守仁考中了进士,正式进入了官场。可惜时局混乱,朝廷中佞臣弄权,残害忠良,王守仁冒死劝谏,却被贬到千里之外的贵州龙场。
王守仁在龙场静心悟得大道,他不再茫然地向外追寻真理,原来一切所谓大道者皆在本心。三年后,王阳明复职,他被朝廷派出平叛,最终凯旋,得以一路官升。公元1527年,时年55岁的王阳明肺病逐渐加重,他向朝廷递交了辞呈后乘船归乡。公元1529年,王阳明留下了临终前的最后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用自己的一生立下了三不朽,实现了成为圣贤的理想,他的心学思想和人格光辉如同暗室一炬,光芒万丈,生生不息,照亮了华夏历史的苍穹。
金句鉴赏
1. 徒知养静而不用克己功夫,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炼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2.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3. 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
4.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好书寻找
条码号:D1059016
索取号:B248.2/L405
(图管会:左果洞)
审核:周莹
审编:曹瑞
终审: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