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学院 图书馆
书香校园
书香校园
好书推荐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香校园 > 好书推荐 > 正文

好书推荐第63期——《文化苦旅》作者:余秋雨

发布日期:2023-07-03


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却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

                                     ——余秋雨

作者简介

余秋雨,男,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中国当代作家、学者。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1983年,出版论著《戏剧理论史稿》;1984年,凭借《戏剧理论史稿》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1987年,出版论著《艺术创造工程》;1992年,出版散文集《文化苦旅》;1994年,凭借《戏剧理论史稿》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2002年,因《行者无疆》获得台湾白金作家奖;2008年9月,“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成立;2014年4月,出版《余秋雨学术六卷》;同年,出版长篇小说《冰河》;2016年1月,出版文集《余秋雨散文》。

作品梗概

写这本书首先是因为余秋雨受到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未泯的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这位教授虽然年老,却冒险般地游历了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这使作者对祖国大地有了新的认识,并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思索与追寻。本书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文化苦旅》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通过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忆,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中华文化的走向。

推荐理由

读完这本书,我深有体会。当初我们所认为自然而然就形成的文化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又一个无声的堆砌。文化苦旅,苦不在旅途,在创造。体味文化很筒单,可以从感官上得到一个直观的感受,但是这本书却教会了我去看更宏大的创造文化的过程,而这些创造的过程是艰辛的,正因为艰辛所以显得格外厚重。这本书让我们真正了解到中华文化,真正了解到文化的本质,以及作者对文化的“终极关怀”。很多人对文化的追求,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作者却会去亲访——大雨无阻,大雪无阻,也无畏失去生命。他对文化的态度不仅是理性的分析,更多的是有充沛的情感体验。因此你不会觉得他和文化之间存在学习与被学习的关系,反倒会觉得它们之间是亲近与亲切的关系。最后,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文化的根在于山河大地,其次,是旅游不应该停留于表面的欢愉,而是应该去感受、去探索它背后的历史,这会让你的旅途变得无比曼妙,给你旅行的行囊增添更有意义的故事。

读书心得

余秋雨原本是一位戏剧研究者,而且在该领域著书甚多,颇有建树,因此散文并不是他擅长的体裁。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他内心萌发了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他渴求在旅途中洗涤自己的心灵,对中国文化做出贡献。人们也常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作为一名作家、学者,余秋雨也将这样的价值追求深深地根植于自己内心,时刻准备去实现它。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余秋雨,将自己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他走过大漠荒原文明的废墟,追寻天涯海角先贤的足迹。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开辟了历史散文的先河。 这本散文集,充满了人文的情怀,文笔清新自然、优美流畅,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文化的喜爱和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郁的文化气息,让人如沐春风。余秋雨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文化苦旅》里面的散文浸透了中国文化的凄风苦雨,而余秋雨也以个人生命的真体验和真性情铸成这些文字,它们不仅上承新文学散文的余绪,而且开启了新一代风气,将整个当代散文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准。

美文欣赏

1.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2.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铸上妖冶的印记。

3.给浮器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唯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好书寻找

索取号:I267/Y764

图书当前所在馆藏地点:三楼社科书库

(图管会:胡澜)

审核:周莹

审编:曹瑞

终审:吴佳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