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自传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作品简介:
本书是一本自传体散文,写了他20岁之前在湘西的那段岁月。洋洋洒洒中有对故乡的记忆,对亲人的怀念,还有个人的种种经历。无论是幼时的上学经历,还是少年的军中时光,都透着少年心性的好奇和顽劣;而对于当时军阀割据、血流成河的记忆却是轻描淡写,有一种冷眼看生死的姿态。他对于一切经历的审视与体会只关乎真实、美丑,与道德无关。因此,《从文自传》少了他后来文学作品中那种美丽的哀愁,充满了生命很原始的炽烈和真诚。这本自传,是他回望岁月时灵魂的自我对话,也是他日后创作的“湘西世界”中一切梦想和美丽的源头。
推荐理由:
坐在那,翻开书,是潺潺流水,是热心街坊对我的寒暄,是奔跑在大街小巷中少年的脚步,是湘西独有的绵绵细雨,是山峦处那薄薄的云烟……我们通过沈从文先生的自传去感受湘西的风土人情,更是能体会与我们大不相同的生活是个什么滋味。
读书心得:
在先生的这本自传中,小图对其中一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十分喜欢,不是那一章充满了多少正确的哲理思想,而是让小图感觉到生活中丝丝的烟火味。先看看标题,小书可以理解为学校里的书,大书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学校外的世界,所以大书似乎更得作者的喜爱。外面的世界丰富多彩:针铺、伞铺、染坊、皮靴店、冥器店……上学路上的一切都可以留住这个手提竹篮孩童的脚步。先生在儿时想方设法的逃学,用眼睛去捕捉世界美好的一切,用心去拥抱这大千世界“万汇万物”,外面的世界也给予他独行的勇气,和向世界提问并寻找答案的执著。这让小图不禁想起了“学习”二字,正如戈登·得莱顿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我们所看、所听、所尝、所触、所嗅、所做均为学习”。小图认为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利用丰富的资源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从生活中学,从工作中学,从书本中学。
在《常德》一篇中,先生在春风得意之时被人骗走了许多钱财,他便辞别了令他伤心的地方来到了常德,伴着阳光到城里的小街上走一走,到城外各处看看,如此心也满足。先生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因为生活中处处烟火味留住了他。而先生写的这本书教会我们什么呢?教会我们思考的意义,教会我们用身体去感知风、雨、雪、山、草、人……我们应该多出去走走、看看,遇见多样的世界,然后将家乡放在心里足矣。
美文欣赏:
1.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宇宙万物在动作中,在静止中,在我的印象里,我皆能抓定她最美丽与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却不能同一般目的结合。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连结时的美恶,另外一句话说来,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
2.我明白人活到社会里,应当有许多事情可做,应当为现在的别人去设想,为未来的人类去设想,应当如何去思索生活,应当如何去为大多数人牺牲,为自己一点点理想受苦,不能随便马虎过日子,不能委屈过日子。
3.有时天气坏一点儿,不便出城上山里去玩,逃了学没有什么去处,我就一个人走到城外庙里去。本地大建筑在城外计三十来处,除了庙宇就是会馆和祠堂。空地广阔,因此均为小手工业工人所利用。那些庙里总常常有人在殿前廊下绞绳子,织竹簟,做香,我就看他们做事;有人下棋,我看下棋;有人打拳,我看打拳;甚至于相骂,我也看着,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如何结束。
4.因为自己既逃学,走到的地方必不能有熟人,所到的必是较远的庙里。到了那里,既无一个熟人,因此什么事都只好用耳朵去听,眼睛去看,直到看无可看听无可听时,我便应当设计打量我怎么回家去的方法了。
5.我们永远是枯燥的,把人弄呆板起来,对生命不流动的。他们却自始至终使人活泼而有趣味,学习本身同游戏就无法分开。
条码号:D1136728
索取号:K825.6/S387
图书当前所在馆藏地点:二楼书库
审核:袁楚函
审编:王宇霞
终审:吴佳黛
(图管会:汪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