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知道这随风飘来的命运之舟会是什么,会把她带往何方的岸畔,也不知它是小小的帆船抑或三层甲板的大船,装着忧愁还是满载幸福。
——《包法利夫人》
作者简介: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年12月12日—1880年5月8日)出生于法国卢昂的一个医生家庭,一生专注于文学创作,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被誉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巨匠。代表作包括《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圣安东尼的诱惑》等。
福楼拜的“客观的描写”手法不仅具有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特点,还融合了自然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特色。他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推崇,尤其是语言的运用,已经包涵了某些后现代意识。新小说作家极力推崇福楼拜对现实主义的创新,并进一步加以发展,从而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作品简介: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于185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爱玛·包法利的婚姻悲剧揭示19世纪法国社会的虚伪本质与资产阶级的精神困境。被毛姆誉为“现代小说史上里程碑式作品”,雨果称其为“真正的杰作”。
爱玛沉迷于浪漫主义文学,对平庸的婚姻生活感到厌倦,先后与两个男人发生婚外情,并因挥霍无度负债累累,最终在绝望中服毒自尽。福楼拜以冷静客观的笔触,深刻剖析了爱玛的悲剧根源,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与社会的虚伪,被誉为现实主义文学的里程碑。
推荐理由:
《包法利夫人》之所以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杰作,不仅是因为其精湛的写作技巧,更因为它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的犀利批判。福楼拜的写作风格极具革新性,他采用“客观叙事”的手法,避免直接评判人物,而是通过精确的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让读者自行感受角色的命运。
小说的社会批判具有现实意义。福楼拜不仅写了个人的悲剧,更揭露了整个时代的虚伪。爱玛的形象复杂而真实,她是一个被浪漫幻想毒害的悲剧女性,爱玛的死亡不仅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更是社会环境推波助澜的必然。这部小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人性的弱点与社会的病态。
书中表现的“包法利主义”——即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的盲目追逐,在任何时代都能找到共鸣:有人困在对他人生活的羡慕中,用消费主义填补内心的空洞;有人沉迷于不切实际的目标,最终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福楼拜通过爱玛的悲剧,撕开了人们不愿面对的真相:逃避现实的幻想,终将成为毁灭自我的利刃。
读后有感:
爱玛的悲剧是一场认知的悲剧。她年少阅读的浪漫小说,描绘“丝绸窗帘后贵妇生活”的时尚杂志,对上流社会的奢靡、浪漫而不切实际的爱情幻想,对物质条件的不满足,让她内心的追逐和现实的平淡进行撕扯。福楼拜不仅展示了幻想的毒性,更精确记录了幻想破灭的过程。爱玛的每次出轨都不是简单的道德堕落,而是一次次绝望的自我救赎尝试。与莱昂的初恋带着终于等到真爱的救赎感,与罗多尔夫的偷情则背负着这才是生活的期待。
福楼拜曾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这句话的深意或许在于,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爱玛,那个永远觉得生活在别处的不安分的自己。这部写于1856年的小说之所以能穿越时空震撼今天的读者,正是因为它揭示了现代人最根本的精神困境: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为何反而更难获得幸福?
爱玛的悲剧提醒我们:真正的诗意是对生活的清醒认知,而非对幻想的执着追求。小图阅读《包法利夫人》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在充斥着各种诱惑和幻象的世界里,保持一份难得的清醒——看清什么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什么是商业社会和流行文化强加给我们的伪需求。
金句鉴赏:
1、他策马行进在尘土飞扬的大路、绿荫如盖的低地、麦穗齐膝的田埂,和煦的阳光照在肩上,早晨的空气沁入肺腑,心头涌动着昨夜的欢情,精神上一片宁静,肉体上舒畅而满足;他一路细细品味着自己的幸福,就像有些人饭后想起胃袋里的块菰还觉得其味无穷。
2、她不知道这随风飘来的命运之舟会是什么,会把她带往何方的岸畔,也不知它是小小的帆船抑或三层甲板的大船,装着忧愁还是满载幸福。
3、比如对这部悲剧,他痛斥它的思想观念,却欣赏它的文体风格;他谴责整个剧本的立意,但对剧情的细节赞不绝口,在厌恶剧中人物的同时,却为他们的对话叫好。
4、而一个女人却处处受到束缚。她既委顿又驯顺,她身不由己,体力既弱,法律上又处于从属地位。她的意志,就像她的女帽上用细绳系住的面纱,随风颤悠晃动;时时有某种欲望在掀动它,又时时有某种礼俗在牵住它。
5、她不曾意识到,即使在屋子的露台上,一旦檐槽给堵住了,雨水也会积聚成小湖,就在她自以为平安无事待着的当口,冷不防就会瞅见墙上已经有了裂口。
6、教堂就像一座硕大无朋的贵妇客厅,延展在她的周围;穹顶俯下身来,在暗处倾听她爱情的表白;彩绘玻璃熠熠生辉,为她照亮脸庞,线香也行将点起,让她在缭绕的香雾中看上去像位天使。
撰稿:李俊帆
审核:王璐
审编:黄菲凡
终审:向秀立